面对新高考 学校咋“接招”

湖南知名中学校长们这样说

    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

    长沙市一中校长廖德泉

    长沙市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

    考试变为“3+1+2”,不再“一考定终身”,而是依据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考科目成绩,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,择优录取学生——这样的新高考将会对高中教育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?4月25日,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了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、长沙市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、长沙市一中校长廖德泉,请他们分析新高考带来的新变化。 

    学生真正“流动”,教师将成育人导师、成长导师

    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

    考改、招改将撬动教改、学改,“多元化”“选择性”等关键词跃上前所未有的高位,选课走班势必将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新常态。考试科目由“固定组合”走向“多元选择”,现行行政班级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被解构,学生会真正地“流动”起来。而学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有赖于教师的指导,促使教师从单一的学科教学组织者转向育人导师、成长导师,除了教学,他们还将帮助学生作出基于兴趣特长和职业愿景的个性选择。高校招生从单纯“看分”转为也要“看人”,“一参考”的增设强化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性与个性化。

    对于高中学校而言,要变革以往重学业轻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式,科学构建起学生成长支持体系,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并可自主选择的素质培养课程。

    开展生涯规划教育,为“选科走班”做好准备

    长沙市一中校长廖德泉

    新高考将形成分类考试、综合评价、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,健全促进公平、科学选才、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,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、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“立交桥”。接下来,中学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,提高教师生涯规划指导能力,唤醒学生生涯规划意识,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、特长、潜能和国家的人才需求、高校的录取要求等理性选科。

    对中学而言,新高考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。学生选择增加,选科组合增多,“走班教学”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必然,行政班级和教学班级并存,对中学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。“选科走班”教学组织工作需要学校提前做好思想、师资、场地、设备、管理、评价等准备,提前进行沙盘推演。

    促进素质教育,实现“育人”优先

    长沙市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

    普通高中肩负着“育分”与“育人”双重历史使命,在相当长的时期,“育分”被置于显要位置,阻碍了素质教育发展。新高考的价值旨趣在于促进素质教育,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。将“育人”放在优先位置,是普通高中在更新价值定位过程中的必然选择,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出发点。

    教师是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,聚焦核心素养的新高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学校应当为教师建立合理评价机制,帮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,学校不仅要实现完整、客观、公正的记录,更要创造发展空间,让学生的思想品德、学业水平、身心健康、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。同时,新高考将标准化教学过渡到个性化教学,要借助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,来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,开展教育质量的动态测评,建立基于多元个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评价体系。

    ■记者 黄京 整理